新聞資訊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新網銀行黨委書記江海:后疫情時代銀行轉型思考
時間:2020-08-29  來源:管理員

        新網銀行成立于2016年12月28日,是經銀監會批準設立的四川首家民營銀行、全國第三家全在線運營的數字銀行,總部位于成都高新區,注冊資本30億元。以建設“新一代互聯網銀行”為愿景,以“普存小貸、移動互聯、普惠補位、線上線下”為經營方針,致力于為中國互聯網活力人群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努力成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長尾市場的服務者、大中型主流銀行的補位者,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包容思想”的精品銀行。

        作為四川第一家互聯網銀行,江海與當初親手搭建的高級管理團隊一起帶領新網銀行在三年時間發放了超過1億筆小額普惠金融貸款,完成年度凈利潤超10億的經營指標,創設和服務了超過1000億的在管信貸資產規模。

一、新網銀行的普惠創新

建立并驗證了全在線實時信貸決策能力

        新網銀行根據線上展業需要,搭建了基于分布式計算的高可用、高穩定的信息系統,并在國內第一批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應用于信貸業務實踐,搭建起了一套全在線的實時風控決策體系。自主研發的反欺詐系統,綜合運用人臉識別、生物探針、設備指紋、關聯網絡等技術手段進行反欺詐分析判斷,可并發執行數千條反欺詐規則并實現毫秒級響應。

        以大數據為基礎,運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算法構建的九大類智能風控模型,包含近千個信息維度、近千個數據字段,能夠精準進行客戶全方位畫像。基于強有力技術支撐,新網銀行的信貸業務實現了全程線上化、數據化、自動化處理,信貸審批平均用時僅40秒,日批核貸款峰值超過33萬筆。

推出了精準定位、客戶認可的創新金融產品

        新網銀行以普惠補位為市場定位,主要面向提供碎片化、高可得的普惠金融服務。開業首年,重點針對居民消費信貸業務的痛點,開發了國內第一款全在線辦理、秒申秒用、隨借隨還的銀行云授信產品——“好人貸”。

        新網銀行采用 “單渠道、多入口”的業務策略,為客戶提供實時響應的7*24小時在線信貸服務,通過電子進件、線上作業、自動審批的作業模式,大幅降低了邊際作業成本和客戶的申貸成本,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可得性。

        客戶只需一部智能手機,任何時候足不出戶就可完成貸款申請,且能夠實現秒申秒用,隨借隨還。

初步形成了廣泛連接、合作共贏的發展生態

        新網銀行綜合考慮市場需求、自身條件等因素,確定了開放的平臺戰略,著力打造“萬能連接器”,在金融各參與方之間起到信用紐帶的作用,提高金融要素的匹配效率,平滑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降低資金資產對接的風險溢價。

        一方面,為合作機構提供多種接入方式,供其根據自身情況,快速進行金融模塊的個性化組裝。

        另一方面,也為大量面臨“轉型煩惱”的中小銀行提供金融科技能力“百寶工具箱”,通過標準化、工具化的賦能輸出,與其共享金融科技能力,實現優勢互補,目前已構建起覆蓋全國的上百家中小銀行朋友圈。


搭建了高度專業、創新活躍的專業人才隊伍

        新網銀行通過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招聘,匯聚了一大批優秀的金融專業人士、IT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

        新網銀行通過打造“有溫度的銀行”,用事業、機制、文化和情感留人,讓員工全方位有“尊嚴感”“獲得感”,各方面專業人才各展所長、聚合創新,形成了活躍的創新文化氛圍。

        新網銀行在信息技術、風險管理等領域共形成、提交各項技術專利,這些技術的開發、運用,有力支撐了新網銀行業務快速發展和技術護城河的建立。

二、互聯網普惠銀行如何看待后疫情時代銀行

        【節選自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裴熔熔 文)8月1日,2020(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啟動儀式暨五道口中原金融大講堂現場,新網銀行副董事長、行長江海分享內容】

        新網銀行作為繼騰訊微眾銀行和阿里網商銀行之后的第三家民營銀行,可以說自帶數據驅動的基因,也是中西部首家互聯網銀行。在江海看來,疫情確認和強化了數字化轉型這個趨勢,零接觸銀行的技術變革正呼嘯而來,未來金融市場將呈現五大新的變化。

由重要變必要,疫情加速銀行數字化轉型

        “這次疫情是一個歷史的分水嶺。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可能不再有后疫情時代,而是常疫情時代。蝙蝠效應,成為任何商業組織謀劃變革必須考慮的重大風險變量。”江海開門見山,分享了他的思考。

        所謂蝙蝠效應,是指世界上某個地區產生一起突發事件,以此事件為導火索,在國際公共衛生、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政治、國際產業鏈等領域,迅速產生波及全球的破壞性連鎖反應。

        在江海看來,在如今人類高度關聯命運共同體的情況下,蝙蝠效應的發生可能會越來越頻繁,深刻影響各個產業的形態,謀劃變革成為必然。

        “此次疫情讓行業發展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面是在線商業實現井噴式發展,而另一面,所有具有密閉空間性和人員聚集性的行業和業態都遭遇了持續的打擊。銀行業也不例外。”江海認為,疫情讓銀行多網點的分銷體系、大集中的信貸審批和科技開發模式都受到挑戰,讓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由重要變成了必要。新冠肺炎疫情不是改變了銀行業的發展趨勢,而是確認和強化了數字化轉型這個趨勢,零接觸銀行的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與此同時,監管也在此次疫情中主動擁抱了數字化的大趨勢,例如,打破了遠程開戶的堅冰、縮減了現鈔流通、加速出臺了互聯網貸款新規。

        “互聯網貸款新規的出臺其實超越了整個業界的預期和共識,所以我們感覺到監管也認識到這樣一個趨勢,正在加快推動銀行業向應對疫情的常態化時代做轉型。”由此他認為,在這些驅使之下,銀行未來會越來越從具象的、特定的時間空間相關聯的場所,變成泛在的、放在云端的伸手可得、隨時可用的服務。

風控方法論出現代際躍升,依靠行為數據決策時代到來

        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有兩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風控與獲客。

        在江海看來,在銀行傳統業務模式中,無論是toB還是toC,都非常簡單,即以財務數據為依托,做一個簡單的現金流預測模型,能覆蓋就貸,如果不能就不貸。

        “但這有個弊端。我們會發現,財務數據只是一個結果數據,只有幾個可以評價的維度,具有低維、低頻、延滯、低可信的特點,具有較粗的顆粒度。用了這個模型就會發現,我們往往只能對B端少數頭部企業和C端非常優質的客群提供信貸,這也是為什么貸款會這么難,因為方法論出了問題。”江海說。

        與此同時,5G網絡興起,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開始大規模普及,短短幾年,超過十億人7×24小時的數據在網絡中留痕與沉淀,無數高維、高頻、實時、高可信的行為數據產生,這讓銀行依據個人行為數據進行高度關聯復雜變量的決策成為可能。“這種變革已經產生,銀行數字化新基建設施逐漸完備,零售金融風控的方法論出現了代際躍升,風控要素從財務數據變為行為數據,toB依靠行為數據決策時代即將來臨。”

        江海認為,未來銀行評判一個企業,將改變過去單一主體決策的邏輯,從一個產業鏈條去觀察企業全生命周期實時的生產行為、銷售行為和財務的數據狀況,從整體進行關聯決策。

        而與此同時,隨著金融科技浪潮來襲,城鄉客群之間的數據鴻溝正在被填平,各類客群的數據飽和程度使數字化風控已經具備技術條件;數字化風控的大樣本量和樣本的廣覆蓋面,也能夠彌補長周期性的不足,進而打破大數據風控沒有經歷長周期檢驗的質疑,為數字化風控提供了諸多可能。

        對于獲客,江海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現在我們會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如果一個互聯網企業有幾千萬的客戶,在幾年前估值是很高的,但現在明顯下降了。這是因為在如今這個時代,多頭授信、客戶重疊的比例正迅速升高,線上流量的金融價值正在加速打折。”

        基于此,他認為,未來更加優質和廣譜的金融流量,在“大行”而不在巨頭,在線下而不在線上。銀行業數字化營銷的核心,是要把休眠客戶轉化為激活客戶,把交易類客戶轉化成資產類客戶,把線下客戶轉化成線上客戶。

未來金融市場或迎新變化,零售業務將出現急劇分化

        當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為銀行風控和獲客帶來無限可能,未來的金融市場將出現哪些值得期待的變化?江海分享了他的答案:首先是“全民授信”時代即將到來。“從現在每個月征信報告的報送量、每年ETC的申請量能看到,信貸用戶的增長量是十分可觀的。而互聯網貸款新規的出臺,允許適度跨區域作業,這意味著一切資源都將是公有的。”由此江海認為,未來兩到三年內,我國所有具有正常工作的客群都會獲得一份授信,獲得信貸服務不再是少數人(頭部客群)的“奢侈品”,而會成為多數人(長尾客群)的“快消品”。“人人都有云授信”這個普惠金融的終極愿景即將成為透明的未來。

        其次是未來的零售金融市場將出現急劇分化的馬太效應。對公業務仍可能是條塊分割的格局,而零售業務會出現“贏家通吃”的趨勢,全國性大型銀行憑借價格優勢有望贏得零售金融的下半場。

        再次,線下獲客、線上作業的O2O模式,有望成為銀行業零售轉型的主流。所有的一切交給線上進行自動化處理,即使是線下獲客,也將由客戶經理把線下客戶資源數字化,銀行把用戶流量私域化。

        除此之外,人機結合的審批模式,將成為銀行業面向數據相對非飽和的客群實現精準授信的優先方案;尖端金融科技將從少數巨頭擁有的專利變為銀行普遍擁有的技術紅利。數字化風控、自動化審批將迅速成為行業標配。


        “總結來看,數字金融的應用會帶來這幾個新變化:一是全在線業務,打破銀行作業的空間限制,讓在線授信、遠程授信成為可能;二是全實時業務,讓秒審秒貸成為現實;三是全客群業務,人人授信;四是高精度授信,提升銀行服務的精細化程度,讓千人千面、風險定價成為可能。”江海說。





下一篇: 我國銀行場景金融建設成效如何

版權所有(C)江西冠南科技有限公司        ICP備18014864號-1  

24小時客服熱線:0791-88240011
收縮
  • 0791-88240011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国产91精偷自产,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导航,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网站